[1] 孙玉科,杨志法,丁恩保,等.中国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罗国煜,李生林.工程地质学基础[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黄润秋.中国西部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典型变形破坏机理研究[C] //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号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8-87.
[4] 张倬元,王兰生,王士天.工程地质分析原理(2版)[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 金德濂.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上)[J] .西北水电,2000,(1):10-15.
[6] 肖柏,于学馥.边坡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及发展方向[J] .矿山技术,1989,6(5):13-16.
[7] 祝玉学.边坡工程手册[M] .武汉: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8] 陈洪凯,唐红梅.长江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及宏观判据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4):53-57.
[9] 包惠明.基于RS理论的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 罗斌,胡厚田,卢才金,等.清连公路沿线坡面冲刷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1):66-69,82.
[11] 赵晓彦,胡厚田,时延兵.类土质边坡研究初探[J] .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81-84.
[12] 张忠平.万梁高速公路近水平层状岩石高边坡变形模式探讨[J] .路基工程,2005,(1):10-12.
[13] 佴磊,汪发武.层状岩体边坡破坏形式的工程地质判别[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21(3):327-332,340.
[14] 陈洪凯,唐红梅,王蓉.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4):614-619.
[15] 冯文凯,石豫川,柴贺军,等.缓倾角层状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2004,17(2):32-36.
[16] 陈从新,沈强,任清平.某高速公路反倾岩层高边坡失稳机理及治理[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2269-2271.
[17] 乔兰,王鹏,周当弟,等.大顶铁矿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和破坏模式研究[J] .中国矿业,2003,12(19):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