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新乐,王瀑,窦慧娟,等.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性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3):73-75.
[2] 孟凡超,袁晓铭,孙锐,等.加速度峰值不对称性特征及其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191-196.
[3] 张建经,冯君,肖世国,等.支挡结构抗震设计的2个关键技术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3):321-326.
[4] 雷建成,高孟潭,俞言祥.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J].地震学报,2007,29(5):500-511.
[5] 姚令侃,冯俊德,杨明.汶川地震路基震害分析及对抗震规范改进的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3):301-311.
[6] 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 叶建庆,苏金蓉,陈慧.汶川8.0级地震动卓越周期分析[J].地震研究,2008,31(S1):498-504.
[8]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 张克绪,谢君斐.土动力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10] 姚令侃,陈强.“5.12”汶川地震对线路工程抗震技术提出的新课题[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3):43-50.
[11] JTJ 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