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行为分析
    王桢,罗波,吴海军,周志祥,王身宁
    2015, 34(2): 1-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1
    摘要 ( )   PDF(972KB) ( )  
    针对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几何非线性问题,基于非线性分析的基本原理,采用了分次加载分析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特征的方法,在借助全桥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在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主缆位移的几何非线性行为,揭示了主缆位移的几何非线性特征以及结构体系转换对主缆位移几何非线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工阶段主缆位移的几何非线性行为变化显著,主要经历了线性化特征显著、非线性特征逐渐增强、非线性特征逐渐弱化的三个阶段,且已张拉吊索对应索夹点位置和未张拉吊索对应索夹点位置的几何非线性行为变化规律不相同,其中主缆位移影响线零点具有比其它主缆位置更为明显的几何非线性特征;成桥阶段主缆位移线性化特征显著,荷载效应符合叠加原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等值张拉力精确计算方法
    邹力,彭旭民,位东升
    2015, 34(2): 7-9.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2
    摘要 ( )   PDF(263KB) ( )  
    为提高平行钢绞线斜拉索成桥索力的精度和每股钢绞线所持索力的均匀性,从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等值张拉法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现有的张拉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完善,提出更精确的张拉力计算公式,对单根钢绞线张拉力控制方法进行修正完善,提出了更精确的张拉力控制公式和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桥耦合振动缩尺模型试验的相似律研究
    桂水荣,张超,陈水生
    2015, 34(2): 10-1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3
    摘要 ( )   PDF(386KB) ( )  
    基于公路桥梁车桥耦合振动特性及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相似理论,提出了车桥耦合振动缩尺模型试验相似关系。以某假设简支梁桥为原型,根据原型结构动力特性及相似比尺,计算了车辆与桥梁动力特性参数;对比分析了原型桥与模型桥的静、动态响应,校验所提出的车桥耦合振动缩尺模型相似律。结果表明:车桥耦合振动室内缩尺模型需同时满足弹性相似律及重力相似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殊情况下高速公路桥梁车辆荷载探讨
    赵川,窦远明,孙吉书
    2015, 34(2): 15-19.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4
    摘要 ( )   PDF(465KB) ( )  
    针对近年来各省连续发生多起桥梁垮塌事件,重载车辆频繁驶过桥梁的过程容易使桥梁产生各种疲劳问题。结合河北省高速公路在役重点桥梁进行重载车辆荷载谱监测,通过交通量调查,统计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车辆模型、车流量的分布、车辆的自身性质(轴距、轴重)等。依据疲劳等效损伤原理,推导出基于实测的5种日常营运重载车辆荷载模型,建立疲劳荷载谱。通过与公路-Ⅰ级汽车荷载作用效应进行对比,得出当跨径小于等于25 m时,应将其汽车荷载提高至1.3倍左右;当跨径大于25 m时,应将其汽车荷载提高至1.2倍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东M 5.1级地震桥梁典型震害分析
    张祎 ,李恒,王秋良,冯谦,李井冈,李雪
    2015, 34(2): 20-23.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5
    摘要 ( )   PDF(858KB) ( )  
    针对巴东M 5.1级地震受损桥梁,按不同的结构类型,对其震害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原因。调查结果表明:除极个别桥梁损毁外,巴东境内桥梁主体结构基本安全,局部修复后可继续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隧道式锚碇动张拉荷载响应分析
    李明,袁晓伟,陈奇,胡君
    2015, 34(2): 24-27.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6
    摘要 ( )   PDF(1002KB) ( )  
    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以普立特大桥隧道式锚碇为原型进行三维仿真分析。仿真计算了隧道式锚碇在主缆非动力设计张拉荷载下的稳定性;地震时,从锚塞体对主缆动张拉力荷载的响应方面考虑,以锚塞体底面4个角点及锚塞体前后锚面2个顶点为监测点,分析了计算所得的应力及应力幅值。结果表明:锚塞体前锚面质点的响应比锚塞体后锚面质点响应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非线性强度评价指标
    吴恒滨,张学富
    2015, 34(2): 28-32.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7
    摘要 ( )   PDF(439KB) ( )  
    通过分析Mohr-Coulomb和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现有的围岩屈服评价指标,提出了以I1,J2为基准的屈服评价指标。在线性屈服准则中两者是等价的,在非线性强度准则中,以I1为基准的屈服评价指标较小,建议采用以J2为基准的屈服评价指标。对于以J2为基准的广义Hoek-Brown准则的求解存在着数学上的困难,将其转换为等效强度参数代入Mohr-Coulomb准则屈服评价指标表达式,进而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屈服评价。算例分析表明:隧道开挖支护后的等效塑性应变和屈服评价指标规律一致,验证了该屈服评价指标的正确性;隧道屈服评价指标可以直观的显示隧道应力集中程度及围岩安全状态的演绎规律,能够更准确的描述围岩受力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FG桩处理山区公路软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蔡冬军,谢文
    2015, 34(2): 33-38.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8
    摘要 ( )   PDF(873KB) ( )  
    CFG桩处理山区公路后,其复合地基承载力、沉降量受较多因素影响。在路堤荷载作用下,常规理论方法难以分析其影响因素变化时应力应变规律。主要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山区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及路堤填筑施工进行模拟,通过对CFG桩桩长、桩间距以及复合地基褥垫层厚度这3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各影响因素对CFG桩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规律,分析得出复合地基中CFG桩桩长、桩间距及褥垫层厚度的合理取值范围。最终为实际工程中CFG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CP加铺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监测研究
    吕惠卿,张湘伟,尹应梅,陈文滔
    2015, 34(2): 39-4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09
    摘要 ( )   PDF(1249KB) ( )  
    为获取破损水泥混凝土路面(CCP)加铺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结构内部的工作信息,在试验路段施工过程中埋设传感器,监测温度、湿度和荷载多物理场作用下路面半刚性基层内应变及温度变化规律,得出了施工完毕运营初期和运营期间半刚性基层顶部和底部的应变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基层的力学响应受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影响较大,控制破损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关键是保持旧水泥路面的稳定及半刚性基层的整体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寒高海拔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李建峰,万臣,赵勇
    2015, 34(2): 45-49.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0
    摘要 ( )   PDF(320KB) ( )  
    为研究高寒高海拔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的评判方法,选取影响该类特殊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的12项主要评判指标,作为模糊评判的评价因子,应用AHP方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从而构建高寒高海拔地区模糊综合评判体系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右岸公路边坡稳定性作模糊综合评判,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工程实际情况,对该类地区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地区常用沥青短期老化低温性能的评价
    布海玲,刘涛,杨三强
    2015, 34(2): 50-53.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1
    摘要 ( )   PDF(367KB) ( )  
    以新疆地区4种常用沥青为例,应用BBR试验仪器,通过对RTFOT试验前后沥青低温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4种沥青短期老化前后低温性能的排序,及改性沥青对短期老化的敏感性大于基质沥青,且短期老化对沥青松弛性能的影响大于对沥青劲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叠加原理的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方法
    秦 旻,陆兆峰,梁乃兴
    2015, 34(2): 54-57.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2
    摘要 ( )   PDF(415KB) ( )  
    分析了沥青路面产生永久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分层分区叠加思想”,建立了考虑车辆重复荷载、路面材料特性及温度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方法,研究了预估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推导了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本构模型,结合三轴重复加载试验数据研究了沥青路面各结构亚层沥青混凝土的蠕变柔量的拟合方法;通过对试验路温度进行实测,确定了年各代表温度区间内标准轴载作用次数;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各亚层偏应力分布;最后运用该预估方法对綦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永久变形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建立的预估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够较精确地模拟沥青路面的变形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探地雷达的路基土压实度确定
    白哲
    2015, 34(2): 58-62.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3
    摘要 ( )   PDF(502KB) ( )  
    以3种常见的路基材料(粉土、中砂及砾砂)为试验对象,引入探地雷达测试的各试样介电常数,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测试各试样的含水量与密度,对介电常数的两种体积混合模型(均方根模型和线性模型)进行验证,并利用MATLAB软件对介电常数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介电常数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有很大出入,但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这种相关性可对原模型进行改进,进而可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反演路基压实度。以粉土为例,通过大量试验,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该粉土路基的介电常数经验模型。将改进后的介电常数模型及粉土经验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与灌砂法得到的压实度进行对比,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环岛高速G98绿化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王倜,薛铸,陶双成,吕晓宇,王风
    2015, 34(2): 63-68.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4
    摘要 ( )   PDF(415KB) ( )  
    为总结海南早期环岛高速绿化工程建设经验,以理想点法为基本原理,选取涵盖公路绿化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安全功能3方面共15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理想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基于德尔菲-理想点法的海南环岛高速绿化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数据运算,分析得出该高速公路绿化质量正负理想点判断范围和距离,最后对结果进行等级判别。结合现场调查,表明采用德尔菲-理想点法进行环岛高速G98绿化质量综合评价是科学有效的,且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干流重庆主城河段造床流量计算
    楚万强,李永丽,谢龙
    2015, 34(2): 69-7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5
    摘要 ( )   PDF(503KB) ( )  
    为反映长江干流重庆主城河段河道特性,确定出造床流量,根据长江上游水文局1961-2007年的实测资料,利用马卡维耶夫法和频率分析法分别对造床流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对二者方法及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推荐了寸滩河段及玄坛庙河段的造床流量值。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造床流量与水力参数的经验公式,其结果可为各河段的航道治理以及同类型河段造床流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土地系统健康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
    黄海
    2015, 34(2): 72-7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6
    摘要 ( )   PDF(328KB) ( )  
    针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程度的不确定性,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引入能够体现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同异反联系度计算公式,建立了城市土地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将多指标评价表示成一个能够从总体上衡量土地健康状况的n元联系数。将该方法用于重庆市都市区2001-2011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临界健康和亚健康,呈现出好转态势,但仍需进一步改善。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信息,是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毕节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评价
    官冬杰,苏印,左太安,苏维词
    2015, 34(2): 77-8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7
    摘要 ( )   PDF(606KB) ( )  
    通过因子分析法筛选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反映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贵州省毕节市2005-2010 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状况作了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 年,毕节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好,与最佳水平状况的关联度都保持在0.85以上,2007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对水平达到最高,此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便开始逐年下降,人口和经济发展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两大压力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主因子分析的驾驶倾向综合评价
    谭德荣,商强,高松,王晓原
    2015, 34(2): 85-88.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8
    摘要 ( )   PDF(322KB) ( )  
    为正确判断驾驶员的驾驶安全倾向,设计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驾驶行为问卷,选择非职业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驾驶风格、驾驶技能和判断反应等3个主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实现了驾驶安全倾向的判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评价
    黄成,何山,何林
    2015, 34(2): 89-92.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19
    摘要 ( )   PDF(416KB) ( )  
    在分析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特点和换乘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多层次灰色评价法作为枢纽换乘评价方法。选取枢纽换乘协调性、换乘满意度、枢纽可持续发展性3个目标层指标,从而提高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探讨该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铁车站设施设备运营安全评价
    刘婷婷,魏仁辉
    2015, 34(2): 98-10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1
    摘要 ( )  
    通过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铁车站设施设备运营安全进行评价,并选取某条即将开通的地铁线路上的一个车站作为实例,进一步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判别
    黄艳国,许伦辉,邝先验
    2015, 34(2): 102-107.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2
    摘要 ( )   PDF(569KB) ( )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针对同一交通状态下交通流参数分散在一个二维区域的现象,将交通流划分为4个状态,讨论了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情况;针对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存在模糊性的特点,以流量、速度、占有率作为样本数据的特征属性,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FCM)的交通状态实时判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模糊聚类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类,得到不同交通状态的聚类中心,然后对新观测到的交通数据所属类别进行实时判别以确定交通状态。以赣州市文明大道为实例进行分析,其结果与实测交通运行状况结果一致,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时路段行程时间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刘妍
    2015, 34(2): 108-11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3
    摘要 ( )   PDF(456KB) ( )  
    为有效利用历史路段行程时间数据,提高短时路段行程时间分布估计精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数据融合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行程时间数据与实时行程时间数据间的关系,构建了二者间的映射模型,有效地将非精确对应下的数据区间映射为精确对应状态,并根据所建非线性模型得到预测数据分布,极大地提高了行程时间分布的预测精度。考虑时间延迟等因素,采用DYNASMART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采集步长的增加,应用自适应数据融合方法得到的短时行程时间预测分布与随时间变化的实际行程时间分布状态保持一致,这有效保障了数据预测的质量,为智能交通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随机因素的多式联运动态路径优化
    陈丹丹,洪卫,贾禹
    2015, 34(2): 112-117.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4
    摘要 ( )   PDF(540KB) ( )  
    针对随机因素影响下多式联运所表现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在引入惩罚因子控制运输质量的基础上,以总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具有软时间窗约束的动态路径优化模型;运用基于Dijkstra算法的改进路径优化算法求解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铁路、公路、航空及水运等4种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问题的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差异化服务的双渠道供应链服务合作策略
    陈军,何圆,赖信
    2015, 34(2): 118-123.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5
    摘要 ( )   PDF(545KB) ( )  
    考虑渠道服务水平和网络渠道接受度,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与制造商的服务合作决策问题。针对零售商为双渠道顾客提供相同服务和差异化服务两种情形,分别建立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Stackelberg博弈决策模型和集中式决策模型并进行了求解。研究发现,与提供相同服务相比,零售商提供差异化服务能改善供应链成员及系统利润;同时在分散式决策模式下,零售商为直销渠道提供的最优服务水平略低于传统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交通网络中社会成本的优化上界
    毛太田,黄格,李勇
    2015, 34(2): 124-127.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6
    摘要 ( )   PDF(513KB) ( )  
    在固定需求的交通网络中,均衡状态下的网络流量可能不是社会最优的,为了进一步明确用户均衡与系统最优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一个与均衡流量社会成本相关的量值,得到城市交通网络社会成本优化上界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均衡交通网络流量模式的社会成本最高为社会最优流量模式的两倍,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最多可以节约网络社会成本的一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指定点集的团队定向问题及算法研究
    彭勇,冯禹
    2015, 34(2): 128-132.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7
    摘要 ( )   PDF(461KB) ( )  
    考虑现实世界配送问题中客户性质不同的特点,讨论了一类带指定点集的团队定向问题。建立了在时间限制条件下,带指定点集的以利润最大为目标的团队定向问题模型。提出了带2-opt的最大最小蚂蚁系统的蚁群优化算法,结合实际改进启发信息和信息素更新策略,采取2-opt对最优解进行优化。数值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表明了在团队定向问题中考虑指定点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道路与NEDC工况的制动能量回生率差异分析
    张树培,黄璇,荆哲铖,张玮
    2015, 34(2): 133-13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8
    摘要 ( )   PDF(524KB) ( )  
    通过城市道路和NEDC测试工况下再生制动检测试验,对两者的再生制动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EDC测试工况与城市道路工况的再生制动差异性较大,实车道路工况制动强度分布更广,须构建适合的针对再生制动的模态工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后防护装置有限元强度分析研究
    刘勺华,房亚,路纪雷,陈龙
    2015, 34(2): 137-140.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29
    摘要 ( )   PDF(896KB) ( )  
    根据国家法规GB11567.2-2001,针对国内重型车辆常用后防护装置的强度设计静态加载试验,利用CATIA软件建立其后防护装置三维模型,通过专业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及ANSYS对该装置进行强度计算,采用不同加载方式对后防护装置的静强度对比分析,提出了新的后防护装置改进设计方案,对结构设计改进和提高被动碰撞时乘员安全保护作用具有实际工程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
    孟杰,陈庆樟,张凯,卜双
    2015, 34(2): 141-143.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30
    摘要 ( )   PDF(383KB) ( )  
    防抱死系统(ABS)在工作过程中具有高度非线性、时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滑模变结构控制法能够使系统在一定特性下沿规定的状态轨迹作小幅度、高频率运动,保持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简化空气阻力、车辆滚动阻力和纵向惯性力对系统的干扰,建立了单轮车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ABS系统仿真模型;以车轮最佳滑移率为控制目标,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考察了滑移率和制动力矩随制动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车轮始终处于最佳滑移率范围,提高ABS系统制动效率,表明该方法在ABS控制中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厢式运输车驾驶室悬置参数的优化与匹配分析
    李秀山,曾发林,刘汉光,唐传政,朱亮亮
    2015, 34(2): 144-147.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31
    摘要 ( )   PDF(770KB) ( )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厢式运输车驾驶室悬置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以驾驶室地板处加速度均方根值为评价对象,并且利用正交设计原理与ADAMS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原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的参数优化与匹配问题进行研究。在B级路面上分别进行了5种车速下的仿真计算,并提出对原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明显改善整车的行驶平顺性,解决了原车隔振效果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车主动悬架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兰文奎,李仕生
    2015, 34(2): 148-15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32
    摘要 ( )   PDF(478KB) ( )  
    基于车辆动力系统模型,设计了针对车辆平顺性的4自由度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半车模型。针对提高车辆平顺性设计了模糊控制规则库,并将模糊控制逻辑结合到PID控制当中,设计了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PID控制器。通过MATLAB / Simulink仿真分析了基于模糊PID控制器的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能显著降低车身加速度和俯仰角,提高主动悬架的平顺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列车架悬式驱动装置振动特性分析
    潘嵩岩,苏建,宫海彬,王兴宇,卢海隔,张益瑞
    2015, 34(2): 152-15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33
    摘要 ( )   PDF(752KB) ( )  
    为掌握高速列车架悬式驱动装置振动特性,基于Adams/Rail建立了高速列车动车仿真模型,根据修改后的德国高速轨道谱生成了仿真模型轨道不平顺空间域波形作为轨道不平顺输入激励,据此进行不同车速下直线、曲线运行时的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高速列车架悬式驱动装置振动响应为非平稳随机信号,轨道状况以及车辆行驶速度对其影响很大。同时齿轮箱及牵引电机的振动主要体现在横摆、沉浮、侧滚及点头运动,当通过弯道时,两部件沉浮及侧滚振动位移存在较大均值,同时齿轮箱相对构架存在较大的摇头转角均值,且各向振动幅值基本与直线行驶时的振动幅值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循环工况的单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王勇
    2015, 34(2): 156-160.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34
    摘要 ( )   PDF(571KB) ( )  
    针对一款单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选择拥堵、市区、市郊、高速等4种标准循环作为动力系统设计的特征工况,匹配了发动机、电机、电池以及变速器的参数;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下建立模型进行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混合动力汽车能满足动力性指标要求,在NEDC,UDDS,HWFET循环工况下的百公里油耗比传统车分别降低了17.5%,32.0%, 14.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辆维护与修理的最优混合决策
    徐安,乔向明,赵长利,刘圣田,张恒海
    2015, 34(2): 161-16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2.35
    摘要 ( )   PDF(291KB) ( )  
    基于可靠性理论和优化理论,以解决车辆维护与修理混合决策为目的,将今后一定时间段内预期总费用最低设为优化目标,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具体的车辆技术状况概率和费用数据,给出了计算实例。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对改进公路运输企业的维修管理水平,提高成本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