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独塔自锚式悬索桥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研究
    李洪泉,赵明帅,陈彦江
    2015, 34(3): 1-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1
    摘要 ( )   PDF(923KB) ( )  
    选用基于ANSYS和MATLAB的分离迭代算法,将车辆和桥梁看作两个分离的子系统,分别采用虚功原理和有限元法推导了两者的振动方程;以车桥接触点位移协调关系和力的平衡关系为联系,研究了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在不同的路面不平整度、车速、桥梁阻尼下的动力响应问题。研究表明:路面不平度对桥梁动力响应影响很大,冲击系数随车速呈波形变化,增大桥梁结构阻尼比对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小;现有规范冲击系数取值对该类桥梁结构设计偏于不安全,建议规范独立地给出悬索桥冲击系数的规定,并考虑路面等级、车速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轮胎侧偏特性的跨座式单轨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刘羽宇,王永虎
    2015, 34(3): 7-1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2
    摘要 ( )   PDF(786KB) ( )  
    为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轨道梁系统的耦合振动,以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和轨道梁的耦合振动模型。每节车辆简化为15个自由度的动力系统,并考虑所有轮胎的侧偏特性。车辆运动微分方程由拉格朗日方程导出,轨道梁简化为欧拉梁,用模态综合法建立其运动微分方程。计算了列车以不同车速通过时轨道梁的动力响应,并与实测结果和不考虑轮胎侧偏特性的模型做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考虑轮胎侧偏特性的模型的计算值及变化规律更接近实测值;研究竖向耦合振动问题时可不考虑轮胎的侧偏特性,研究横向耦合振动问题时应该考虑侧偏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高架轨道箱梁振动特性数值分析
    张仁巍,韦红亮
    2015, 34(3): 12-1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3
    摘要 ( )   PDF(731KB) ( )  
    为研究列车通过时高架轨道箱梁结构的振动响应,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了高架简支箱梁的三维振动分析模型,计算当列车分别以60,80,100,120 km/h的速度通过时城市高架轨道箱梁结构的动力响应。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固有频率高于10 Hz的箱梁振动模态开始呈现截面变形,随着频率增加,箱梁结构振动形式逐渐表现为各构成板件的弯曲振动;时域分析结果表明:当列车经过时,箱梁结构振动加速度幅值分布呈现翼缘最大、腹板次之、桥面板和梁底最小的规律,钢轨、轨道板、桥面板、翼缘、腹板和梁底板的振动水平分别为140~160,110~120,110~120,115~130,110~125,105~115 dB,振动水平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矩形带肋钢板-混凝土复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王晓东,魏文龙,唐亮
    2015, 34(3): 16-20.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4
    摘要 ( )   PDF(530KB) ( )  
    参照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的黏结-滑移理论,推导了适用于矩形带肋钢板-混凝土复合梁(Ribb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RSCC梁的裂缝间距公式;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同等配筋率下RSCC梁的裂缝间距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小的试验现象;在加劲肋钢板顶部应变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参照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的综合理论给出了RSCC梁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相关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埋入式钢板-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范亮,何骏
    2015, 34(3): 21-2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5
    摘要 ( )   PDF(694KB) ( )  
    钢板与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和剪力-滑移关系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全过程受力分析中的重要依据。在典型剪力键剪力-滑移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埋入式钢板-混凝土界面抗剪本构模型。通过一组21个试件的抗剪试验,得到了考虑混凝土强度和钢板表面粗糙度的埋入式钢板-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和典型黏结滑移曲线,建立了埋入式钢板-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确定了钢板-混凝土剪力滑移本构方程。研究表明:埋入式钢板-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弱于钢管混凝土及型钢混凝土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路隧道衬砌病害力学模拟研究
    刘新根,刘学增,齐磊,周德成,彭丹
    2015, 34(3): 26-3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6
    摘要 ( )   PDF(657KB) ( )  
    基于荷载-结构法隧道计算理论,建立了公路隧道衬砌的裂缝、材料劣化、空洞、附加荷载等病害的力学评价模型,研制了公路隧道衬砌病害力学模拟分析软件,以便量化评价衬砌病害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工程算例分析表明:衬砌裂缝和空洞的存在均会降低结构的安全系数,且空洞区域内的结构安全系数影响比较平稳,随着与病害位置距离的增加,其影响能力亦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溶裂隙水的地质雷达信号分析与应用
    赵宁雨,潘金秋,喻海军,梁波
    2015, 34(3): 32-3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7
    摘要 ( )   PDF(815KB) ( )  
    从岩溶地质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了富水岩溶裂隙水的发展规律;研究了地质雷达电磁信号对岩溶裂隙水的反射特征和基于雷达信号的波速-介电常数关系的含水量估算方法;具体工程实例应用分析表明:地质雷达对隐埋在低含水量值的岩体中的裂隙水及裂隙岩体环境的分辨力良好,岩溶裂隙水含水量的估算方法可行。验证了基于地质规律认识的信号分析方法对岩溶裂隙水不良地质圈定和含水量估算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抗滑性能的沥青路面优化设计
    刘秦昆,陈德,叶中辰,关甫洋
    2015, 34(3): 42-4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09
    摘要 ( )   PDF(567KB) ( )  
    为解决现有沥青路面设计只以结构性能为指标,未考虑路面抗滑性能的不足,针对粗细两种级配类型的实际沥青路面芯样及相应的室内Superpave旋转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试件,采用铺砂法、激光构造测试仪法、摆式摩擦系数测试仪(BPT法及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DFT法等4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测试了路面宏观构造及抗滑性能,分析了测试方法、试件成型方式、设计参数与路面宏观构造及抗滑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路面宏观构造参数MTD分别与路面设计参数及抗滑性能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MTD作为中间参数建立了路面设计参数与其抗滑性能之间的预测模型,为基于抗滑性能的沥青路面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沥青路面热反射涂料老化规律及其机理探讨
    唐伯明,袁颖,曹雪娟,田春玲,余苗
    2015, 34(3): 47-5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0
    摘要 ( )   PDF(616KB) ( )  
    针对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在使用中出现老化并导致降温效果下降的问题,探讨了涂层的老化规律及老化机理。在对涂层进行为期一年的自然老化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其表面形貌的观察,以及红外光谱测试、反射率测试、降温效果测试,得出以下结论:太阳辐照量是引起涂层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涂层在老化过程中形成了碳氧双键并发生了碳碳双键的断裂,其中碳氧双键所构成羰基官能团易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引起涂层中树脂透光率的下降,从而导致涂层反射率的下降;反射率与降温效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均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乳化剂复配技术的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室内试验研究
    肖晶晶,李芝涵,沙爱民,蒋玮,王振军
    2015, 34(3): 52-5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1
    摘要 ( )   PDF(770KB) ( )  
    基于混合料室内试验和SEM等微细观分析手段,研究不同破乳速度的乳化剂复配方案对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性能与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混合料强度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沥青破乳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采用MQK-1M和SBT两种成品乳化剂,按照1.0%SBT+0.8% MQK-1M进行复配,制备的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可以用作于路面中、下面层和柔性基层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融雪型灾害对沿河路基局部冲刷深度计算
    吴国雄,王韬,周宇,余苗
    2015, 34(3): 57-62.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2
    摘要 ( )   PDF(761KB) ( )  
    以新疆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正确估算最大融雪径流量的基础上,对沿河路基结构物在纵横水流交汇处附近的水流特征、冲刷机理及冲刷深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得到了单个影响因素与路基边坡坡底冲刷深度的关系图,对纵、横两个方向的不同流量、流速和河流水深、山坡坡度、路基边坡、路基宽度和泥沙粒径等条件下沿河路基的冲刷进行了试验模拟,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沿河路基在纵横水流交汇处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验证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碾压膨胀土开裂规律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韦秉旭,高兵,黄震,黎正富
    2015, 34(3): 63-6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3
    摘要 ( )   PDF(534KB) ( )  
    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编程技术,对不同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和干湿循环次数影响下膨胀土的表面裂隙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和干湿循环次数对膨胀土开裂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点个数、块区个数、裂隙率和分形维数可以用来表征表面裂隙的开裂程度;随着膨胀土压实度的增大,裂隙的开裂程度减小;膨胀土的初始含水率为塑限含水率时开裂程度小于最佳含水率时的开裂程度;裂隙的开裂程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裂隙相关参数的变化率呈减小的趋势,第1次干湿循环对膨胀土开裂的影响最大,第5、第6次干湿循环对开裂的影响甚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石灰改性试验研究
    祝敏刚,陈鹏宇,齐云龙,卫军刚,汤维武
    2015, 34(3): 67-7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4
    摘要 ( )   PDF(612KB) ( )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加石灰前后的工程性质及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等,对0%,3%,5%,7%,9%,11%石灰掺量下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得到冰水堆积改良土改性前后的颗粒级配、自由膨胀率、塑性指数、膨胀量、抗剪强度、CBR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数据,从而确定其最佳掺灰比为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船闸闸墙长廊道输水系统闸室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彭永勤,彭涛
    2015, 34(3): 72-7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5
    摘要 ( )   PDF(1645KB) ( )  
    采用流场计算分析软件Fluent,在利用实测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后,建立三维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船闸闸墙长廊道输水系统充水过程中的闸室流场,并对输水过程中闸室流场垂向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尺度空间一定和各孔射流比较均匀的条件下,增加侧支孔的数量,漩涡数量增加,漩涡范围减小,有利于船体停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峡成库初期重庆河段水位流量关系演变研究
    刘天云,张璠,刘勇
    2015, 34(3): 76-78.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6
    摘要 ( )   PDF(632KB) ( )  
    在收集大量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三峡成库初期对长江寸滩站水位流量关系产生影响的临界坝前水位为156 m。以此临界水位为界,在坝前水位之下重庆主城河段处于天然状态,之上则为库区或回水变动区状态。同时给出了三峡成库初期寸滩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采用分流量级拟合的方法,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典法三角函数积分解析式及滑面搜寻改进方法
    许年春,吴同情,林军志,李成芳,陈奎
    2015, 34(3): 79-8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7
    摘要 ( )   PDF(380KB) ( )  
    为提高瑞典条分法的工程分析效果,通过三角函数积分得到均质边坡稳定系数解析式,将该积分式用于边坡分析,不仅可以节省计算工作量,还可以得到瑞典法精确解;为了解决目前边坡滑面搜寻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通过搜寻圆弧在坡顶面的截距和圆弧半径来确定出最危险圆弧面,该方法不仅能减小搜寻用时,还能保证滑面追踪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主要城市交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范贺花,周永卫
    2015, 34(3): 82-8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8
    摘要 ( )   PDF(405KB) ( )  
    以河南省17个主要城市(不含济源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城市交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选取指标共11项,提取主因子3个,在此基础上使用综合因子得分对城市交通竞争力进行排名,结果表明:郑州市交通竞争力最强,洛阳、新乡、许昌、开封紧随其后,排在后3位的依次是濮阳、信阳、鹤壁;对17个主要城市交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因子得分对在每一聚类城市中选取一个中原城市群城市为代表,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其交通竞争力的有关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高速公路疏散路径研究
    李巧茹,张倩,陈亮,崔宁
    2015, 34(3): 86-92.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19
    摘要 ( )   PDF(705KB) ( )  
    根据高速公路应急疏散的特点,在交通分配中应用改进蚁群算法模型。首先引入路段交通量和通行时间函数作为算法转移规则的一部分,从而在进行搜索时优先考虑容量大和通行时间较短的路径。其次通过实验分析蚁群算法参数对计算结果和收敛速度的影响,给出了最优的参数组合。最后将最优参数组合应用于改进蚁群算法中,并通过仿真实验将改进蚁群算法与基础蚁群算法的路径搜索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最优参数组合的蚁群算法不但加快了搜索速度,而且优化了全局最优解,通过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应急疏散系统进行路径分析,得到系统最优的可视化疏散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优先反向搜索算法确定有效路径集合
    张建旭,蒋燕, 刘兴国
    2015, 34(3): 93-98.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0
    摘要 ( )   PDF(626KB) ( )  
    基于最短路径中任意路段因发生交通事件而失效时的替代路径搜索,合理界定了有效路径的阻抗值范围。参考深度优先算法和有效路径Dail算法离终点越来越近的思想,提出了一种从终点出发,反向搜索前置节点的多条有效路径搜索算法。算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自动识别与路网结构相关的有效路径阻抗值范围,且能快速找到阻抗范围内的有效路径集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Vague复合物元的运输枢纽无缝衔接综合评价研究
    韩直,罗超,陈鹏宇,肖邱瑞,杨云
    2015, 34(3): 99-10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1
    摘要 ( )   PDF(478KB) ( )  
    通过对无缝衔接评价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Vague集与可拓物元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Vague复合物元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重庆某综合运输枢纽进行了无缝衔接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为“二级”,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信号交叉口交通冲突分析
    张邻,黄选伟,吴伟明
    2015, 34(3): 105-11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2
    摘要 ( )   PDF(1465KB) ( )  
    为了研究无信号交叉口冲突车辆间驾驶员的决策行为,从博弈角度出发,根据影响驾驶员决策行为的性格因素,以及不同策略之间相对的势因素,通过时间细化,建立基于重复博弈下影响驾驶员决策行为的效用函数。通过驾驶员在交叉行进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分析不同驾驶员决策行为组合的效用,确定博弈过程中存在Nash均衡,得到动态博弈中驾驶员的最优决策。例证表明:冲动型的驾驶员在各决策时间段内更愿意选择加速抢先策略;温和型的驾驶员在各决策时间段内偏好于加速抢先策略或保持匀速策略;谨慎型的驾驶员在各决策时间段内偏好于选择保持匀速策略或减速礼让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变量决策树交通事件持续时间预测模型
    向红艳,金明
    2015, 34(3): 112-11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3
    摘要 ( )   PDF(541KB) ( )  
    基于粗集理论和决策树方法,建立了交通事件持续时间的多变量决策树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交通事件的属性特点,运用粗集理论中的属性约简方法,确定了交通事件的核心属性;运用等价关系相对泛化原理构造了多变量组合检验,并根据变量依赖度确定了最优变量组合;以多变量组合判据代替单变量判据建立了决策树模型,利用决策树高度和节点样本数对树的规模进行控制,优化了决策树结构。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对交通事件持续时间的分类和预测能力较强,预测精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PS和IC卡数据的公交出行OD推算方法
    杨万波,王昊,叶晓飞,徐闯闯,姜冬雪
    2015, 34(3): 117-12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4
    摘要 ( )   PDF(418KB) ( )  
    主要基于GPS和公交IC卡数据研究推算交通小区公交出行OD的一种方法。将居民公交出行分为闭合型出行链和非连续型公交出行链,通过数据的挖掘融合技术,结合居民公交出行规律推算交通小区的公交OD矩阵,利用站点吸引强度对无明显规律的紊乱出行数据进行修正,提出了基于GPS和公交IC卡数据推算公交出行交通小区OD的方法,并以佛山市中心城区为例验证推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表明:所得公交出行OD矩阵精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源数据的精确公交出行时间自动计算
    蔡文学,陈广文,罗伟海
    2015, 34(3): 122-12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5
    摘要 ( )   PDF(517KB) ( )  
    提出基于基站定位轨迹、公交线网、公交车GPS轨迹的多源数据精确公交出行时间自动计算方法:第一,利用智能手机采集基站定位轨迹;第二,使用基于滑动时间窗的算法,清除基站定位轨迹中因基站切换“乒乓效应”造成的扰动数据;第三,将基站定位轨迹与公交线网进行空间关联匹配,获得乘客上下车地点;最后,将基站定位轨迹与公交车GPS轨迹进行序列对比,获得乘客公交出行时间。在佛山市南海区进行的公交出行实验表明,该方法获得的公交出行时间误差在1 min以内,能满足公交线网调整与优化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枢纽客运标志系统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刘小明,张伟,荣建,魏中华,赵霞,王蔚
    2015, 34(3): 127-13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6
    摘要 ( )   PDF(2427KB) ( )  
    乘客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是乘客在枢纽依靠客运标志系统完成换乘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引导标志认知差异性的基础上,从标志系统统筹规划、标志系统设计与设置、规范化设计与协调机制等3方面,剖析国内客运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分析了不同标志系统间缺乏衔接、标志数量多、内容多、信息冲突、缺乏枢纽位置标志、广告设置混乱等问题;指出应规范各项设计工作,并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协调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标志有效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陈沅江,王赟
    2015, 34(3): 135-14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7
    摘要 ( )   PDF(532KB) ( )  
    从交通标志设计的版面设计、结构设计和布设等3个环节,对影响交通标志有效性的因素进行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交通标志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数学中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交通标志的有效性;利用1~9标度法和Boolean矩阵来确定各层次因素的权重集,并提出以70分为界的得分评价。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对交通标志的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价,而且能够简单方便地辨识出影响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轴车辆电控液压式全轮转向系统设计与控制
    袁磊,刘西侠,刘维平,金毅
    2015, 34(3): 142-145.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8
    摘要 ( )   PDF(595KB) ( )  
    针对某型三轴车辆低速机动性不好、高速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对原车转向助力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了一套电控液压式全轮转向系统。针对全轮转向系统控制器设计难的问题,建立了车辆三自由度全轮转向数学模型,设计了全轮转向比例前馈和模糊控制反馈控制器。分别选取前轮转角为3°角阶跃输入,车速为20,80 km/h两种转向工况,对全轮转向车辆与原双前桥转向车辆进行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全轮转向控制器能够改善车辆各状态参数的响应特性,降低车辆侧滑几率,提高车辆低速机动性和高速操纵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约束条件下汽车复合制动协调优化
    黄大星
    2015, 34(3): 146-15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9
    摘要 ( )   PDF(1139KB) ( )  
    针对当前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存在电机再生制动力和液压摩擦制动力一起工作而带来的相关问题,设计了双电机前轴复合制动系统。以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比例、ECE制动法规、电机特性、储能装置特性等因素为约束条件,研究了基于分层控制的混合动力汽车复合制动控制协调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对3种制动工况的制动力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汽车复合制动力实施层次协调控制后,复合制动力与驾驶员需求制动力误差有较明显降低,说明协调控制后车辆的制动舒适性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体式车桥有限元分析的位移边界模型研究
    邵松标,刚宪约,柴山,李双
    2015, 34(3): 152-15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30
    摘要 ( )   PDF(1871KB) ( )  
    车桥有限元分析的关键在于施加正确的位移边界条件,重点是满足车桥的“简支梁”承载模式和约束边界不应导致局部不合理的高应力区等条件。在分析讨论常见的4种轴头约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助支承法和RBE3多点约束法两种位移边界建模方法,可以很好的满足车桥变形和应力分析的精度要求。辅助支承法与车桥试验条件比较接近,而RBE3多点约束法具有对边界网格剖分不敏感的特点。通过一个挂车车轴实例分析,对比研究了各种边界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用车主动空气座椅悬架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潘公宇,刘永田
    2015, 34(3): 157-161.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31
    摘要 ( )   PDF(780KB) ( )  
    建立一种将驾驶室考虑在内的七自由度1/2商用车主动空气座椅悬架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主动控制器,在考虑白噪声路面输入的情况下,运用MATLAB/Simulink模块进行主动空气座椅悬架的性能仿真分析,得到了座椅质心加速度、悬架动挠度等评价指标,分析了时域和频域的响应结果,并且与被动空气座椅悬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主动空气座椅悬架能很好的改善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abVIEW软件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台架测控系统设计
    解后循,高翔,夏长高
    2015, 34(3): 162-166.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32
    摘要 ( )   PDF(1159KB) ( )  
    针对电动液压助力转向试验台架的功能要求,利用LabVIEW软件与通用数据采集卡设计了台架测控系统。该系统综合运用数据采集卡及串口数据通信功能,在对方向盘转角、转矩及液压缸压力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与电动液压泵控制器的数据通信实现了对电动液压泵转速、电流数据的接收及电机目标控制转速命令的发送,较好地模拟了电动液压变助力转向系统的工况。试验运行表明:系统能有效控制电动液压泵的运行及实现试验数据的采集,各项功能正常运行,达到了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杜家益,陆永佳,张伟勋,张登攀,袁银男,徐毅
    2015, 34(3): 167-170.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33
    摘要 ( )   PDF(746KB) ( )  
    对一台涡轮增压柴油机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双燃料燃烧。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基于实测气缸压力的双燃料发动机放热规律计算程序,并对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全负荷和高转速中低负荷时,随着甲醇掺烧比的增加,柴油滞燃期延长,预混燃烧比例增大,放热率峰值增高,燃烧持续期缩短;在高转速大负荷时,较大的甲醇掺烧比会造成放热始点的大幅提前,放热率呈现多个峰值,出现了压力波动;适当推迟供油可以推迟放热始点并降低放热率峰值和最大压力升高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DAMS的等臂式平衡悬架建模及整车平顺性仿真
    江浩斌,张泽华,李龙晨,唐传政,冒维维
    2015, 34(3): 171-174.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34
    摘要 ( )   PDF(1026KB) ( )  
    针对某重型厢式运输车的第3轴与第4轴之间的等臂式平衡悬架,在借鉴离散梁法思想的基础上,将ADAMS/Chassis中的Leaf Spring模块与ADAMS/View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高效而灵活地建立等臂式平衡悬架钢板弹簧模型的新方法。在ADAMS/View中分别建立了等臂式平衡悬架模型、前桥悬架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整车随机路面行驶平顺性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提出的等臂式平衡悬架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所建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可为多轴重型商用车动力学建模和平顺性仿真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学科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摩托车车架优化
    莫明立
    2015, 34(3): 175-178.  DOI: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35
    摘要 ( )   PDF(581KB) ( )  
    建立摩托车架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的强度、刚度以及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验证了一维管梁单元模型可代替二维壳单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优化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和选择。以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频率为优化目标,强度、刚度以及轻量化为约束条件,建立多学科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振动优化方案,得到车架整体系统的最优解,提高了车架结构振动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