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洪凯,欧阳仲春,廖世荣.三峡库区危岩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J].地下空间.2002,22(2):97-101.
[2] 陈洪凯,唐红梅,王蓉,等.锚固岩体参数的等效方法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2,22(8):862-868.
[3] 罗元华.我国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分布与经济损失评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4,4(1):49-55.
[4] 谭凤灵.崩塌落石病害的防治[J].路基工程.总第78期,1998,(3):114-116.
[5] 张钧.焦柳线危岩落石整治工程勘测设计回顾[J].总第87期,1999,(6):59-63.
[6] 王宁.云南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防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9(4):38-41.
[7] 刘中.长江崩岸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探讨[J].江苏水利防汛防旱,1996,(12):39-41
[8] 刘凯栋.贵州崩塌灾害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地质,1993,10(4):345-349
[9] 郭映忠.重庆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6(3):1-8.
[10] 旷镇国.重庆市中区危岩崩塌特征、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6(3):51-56.
[11] 胡克定.重庆市北温泉危岩带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6(3):57-62.
[12] 郑春明.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0,(2):30-32.
[13] 陈明东.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2(1):33-42.
[14] 刘国明.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静力稳定性有限元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1996,24(4):95-101.
[15] 张奇华.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系统辨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5):544-551.
[16] 唐红梅,翁其能.岩体边坡最优锚固方向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19(2):90-93.
[17] 孙云志.奉节李子垭危岩体稳定性研究[J].人民长江,1994,25(9):48-53.
[18] 谢全敏.危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的蒙特卡罗边界法[J].灾害学,1998,13(2):37-41.
[19] 郭映忠.锚杆最优锚固方向和最小锚固力的确定[J].凉山大学学报,2001,7(2):8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