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 宁, 万兆惠. 泥沙运动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83.
[2]Ning Chien, Zhaohui Wan . MECHANICS OF SEDIMEMT
TRANSPORT[M]. ASCE PRESS, 1998.
[3]唐邦兴, 章书成. 泥石流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2, 2: 119-123.
[4]吴积善, 田连权. 论泥石流学[J]. 山地研究, 1996, 14
(2) : 26-33.
[5]杜榕桓, 李鸿琏, 唐邦兴, 等. 三十年来的中国泥石流研
究[J]. 自然灾害学报, 1995, 4(1) : 64-73.
[6]章书成. 泥石流研究述评[J]. 力学进展, 1989, 19(3) :
365-375.
[7]李德基. 我国西南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与最新进展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6, 7(1) : 10-14.
[8]倪晋仁, 王光谦. 泥石流研究进展与启示[J]. 科技导
报, 1992, 1: 28-30.
[9]黄万里. 关于泥石流问题[C]. 见: 泥石流学术讨论会兰
州会议文集.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3-5.
[10]吴积善, 田连权, 康志成, 等.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0-28.
[11]陈洪凯. 白龙江流域的地貌与塑性泥石流[D]. 兰州大
学, 1991: 93-107.
[12]陈洪凯, 白子培, 吴承平. 四川省主要自然灾害对公路
水运干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 四川省科委基金项
目, 1992: 40-68.
[13]陈洪凯, 马永泰, 马黑赤和. 大金河泥石流与滑坡研究
及治理[R]. 四川省交通厅科技项目, 2001.
[14]王继康. 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M]. 北京: 中国铁道出
版社, 1996: 37-170.
[15]窦明健. 公路工程地质[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145-14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JTJ013-95) : 23-40.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JTJ033-95) : 88-9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
规范[S]. (JTJ022-85) : 6-10.
[19]马永泰. 公路水毁防护工程结构形式研究[R]. 四川省
公路局科技项目, 1993: 73-86.
[20]祝晓寅, 陈洪凯, 翁其能, 等. 山区公路水毁机理与抗
毁结构分析[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 20, (2) : 58
-64.
[21]翁其能, 周建庭, 赖 勇, 等. 凉山地区公路沿线滑坡
泥石流发育的基本特性及治理[J]. 重庆交通学院学
报, 2000, 19, (4) : 42-46.
[22]吕德寿, 白子培, 陈洪凯. 川西山地公路水毁与新构造
应力场[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2, 11(3) : 8-12.
[23]艾南山, 陈洪凯. 从新构造应力场论公路水毁问题
[J]. 地理科学, 1996, 16(4) : 60-65.
[24]陈洪凯, 祝江林, 张永兴. 公路水毁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探讨[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7, 16(2) : 9-12.
[25]白子培, 陈洪凯, 张智洪. 四川省公路水毁环境区划初
探[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3: 12(1) : 50-55.
[26]陈洪凯, 唐红梅. 对四川境内公路灾害管理现代化的
思考[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4, 13(2) : 54-59.
[27]陈洪凯, 唐红梅. 四川境内公路水毁的基本特征及防
治问题探讨[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4, 13(增刊) :
103-107.
[28]陈洪凯, 白子培, 李亚新. 岷江航道水毁与新构造应力
场的关系探讨[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3, 12(2) :
58-63.
[29]陈洪凯, 蔡 创, 万 晔.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部边
缘地区泥石流剖面与气候变化的对比[J]. 重庆师范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3, 10(2) : 73-77.
[30]唐红梅, 翁其能, 王 凯, 等. 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
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 ) [J]. 重庆交通学院学
报, 2001, 20(2) : 65-68.
[31]唐红梅, 翁其能, 王 凯, 等. 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
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ò ) [J]. 重庆交通学院学
报, 2001, 20(2) : 69-72.
[32]唐红梅, 陈洪凯, 翁其能, 等. 从泥石流沟的岩土稳定
性论冲淤变动型泥石流的物源问题[J]. 重庆交通学
院学报, 2001, 20(1) : 74-78.
[33]陈洪凯, 唐红梅, 吴承平, 等. 四川省公路水毁与地质
环境的关系探讨[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4, 13
(4) : 24-33. [34]陈洪凯, 唐红梅, 白子培. 山区公路水毁路基发育机制
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4, 13(4) : 34-40.
[35]徐 弘. 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临界聚集量估算模型研
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5, 30(2) : 212-217.
[36]徐 弘. 川西红层泥石流流域产沙评价模型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5, 30(6) : 620-626.
[37]白志勇. 泥石流松散物质启动条件的分析与计算[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1, 36, (3) : 318-321.
[38]陈洪凯, 唐红梅, 翁其能. 重庆库区松散土体吸水蠕
变、强度非线性衰减及散体滑坡启动预警研究[R]. 重
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0: 32-41.
[39]陈洪凯. 高等土力学[M]. 北京: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
社, 2002: 60-72.
[40]陈洪凯, 翁其能, 袁建议. 重庆库区典型松散土体的岩
土力学参数敏感性试验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 2000,
23(增刊) : 88-93.
[41]陈洪凯, 唐红梅. 散体滑坡室内启动模型试验研究
[J]. 山地学报, 2002, 20(1) : 112-115.
[42]冯清华. 暴雨泥石流研究的若干问题[C]. 见: 泥石流
学术讨论会兰州会议文集.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6: 12-15.
[43]姚令侃. 用泥石流发生频率及暴雨频率推求临界雨量
的探讨[J]. 水土保持学报, 1988, 2(4) : 72-77.
[44]吴积善.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观察研究[M]. 北京: 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0: 78-92.
[45]沈寿长. 泥石流运动阻力与流速[J]. 铁道工程学报,
1986, 4: 1-8.
[46]Chen Chenglung. Generalized visoplastic modeling of debris
flow[J]. J. of Hydraulic Division, Proceed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1988, 114(3) : 237-258.
[47]王光谦, 倪晋仁. 泥石流的颗粒流模型[J]. 山地研究,
1992, 10(1) : 1-10.
[48]张远君, 王惠玉, 张振鹏. 两相流体动力学[M]. 北京:
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7: 212-298.
[49]倪晋仁, 王光谦.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 ? : 理论
[J]. 地理学报, 1998, 53(1) : 1-7.
[50]倪晋仁, 王光谦, 熊育武.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
ò : 应用[J]. 地理学报, 1998, 53(1) : 77-85.
[51]H. Chen and C. F. Le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bris flows
[J]. Can. Geotech. J. 2000, 37.
[52]陈光曦, 王继康. 泥石流防治[M]. 北京: 中国铁道出
版社, 1983: 30-48.
[53]周必凡, 李德基, 罗德富. 泥石流防治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65-108.
[54]洪正修. 泥石流流速公式探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
治学报, 1996, 7(1) : 26-33.
[55]魏 鸿. 泥石流龙头对坝体冲击力的试验研究[J]. 中
国铁道科学, 1996, 17(3) : 50-62.
[56]刘雷激, 魏 华. 泥石流冲击力研究[J]. 四川联合大
学学报(工科版) , 1997, 1(2) : 99-102. |